学习学习
每天不停的刷知乎、B站、微博、抖音、朋友圈、被动接受信息密度低的资讯,并对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只灌入而不输出,厌烦深度思考,拒绝梳理与总结,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,并输出独特的见解
日夜沉迷游戏,通过虚拟的胜利获得成就感、寻求更高的段位来获得自我认同,或者钻研如何求欢、以暧昧对象的人数当做勋章。久而久之就对需要长期投入来获得更高回报的事情产生厌恶,比如运动、看书、提升专业能力、未来的规划等
毫无意义的熬夜和自我透支,日复一日的不良作息,愈发意志消沉、放纵自己,不管到最后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,因为眼前的诱惑带来的快感比坚持容易的多
眼高手低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,明天的事后天说,下周的事下周再看,反正拖就完事啦,最好啥也不用干
丧失了目标和方向感,不知道明天上什么课,没有学期计划,不了解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,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和投资。可能活着只是一种惯性使然,过一天算一天,得过且过,随波逐流罢了
潜意识觉得人生可能还没真正开始,“我还是个学生,目前不用想太多”的意识存在大多数人之中,当这个想法开始后就会衍生出很多错误的观念:
- 我还有很多时间
- 未来还很远,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回到正轨
- 拥有无限的可能
- 幻想以后非常厉害
如果上面所说的只有少许符合自己当前的状态,说明自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。那如果大部分符合呢,没救了吗?当然还有救,不要问别人“我还有救吗?”、“还来得及吗?”等类似的话,当自己踌躇不定就意味着已经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,赶紧审视自己,调整好状态,每一个想要学习的念头,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你在向你求救
减少学习的排斥感
学习当然是一个不令人愉快的事,大多数知识都是枯燥的,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常常是艰难的。但是人对一切事物都由峰值和终值两个因素决定,峰值指体验的最高峰,包括正向和负向,终值是指这段体验结束时带来的感觉。这样也许就明白了,如何体验到正向的峰值和终值是很重要的
在学习中穿插自己最喜欢且擅长的东西,而不是无脑的安排一些艰难的东西。艰难和轻松的任务轮换着完成,避免负向的峰值出现,这是保持学习愉悦和高效的重要方法
不要定制一些完成不了的计划,应量力而行,详细记录完成的情况,将成果具体化,收获成就感,获得明确的正反馈。大脑喜欢看重眼前利益,会更加愿意选择眼前的好处。所以,让自己每天从学习上获得正反馈,是为了更好的终值体验,以便于更好的将学习进行下去
不要给自己安排过多类型的任务,同样的时间,所安排的不同类型的事,带来的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,要根据实际情况,灵活安排任务量
不要刻意的去满足某种标准或结果,这很痛苦。千万不要用各种框架来禁锢自己,也不要对自己得表现评头论足,不必急着追求某种结果,而是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,专注于做事本身
让“伪勤奋”滚蛋
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,只愿意做得心应手的那一步,这就是“伪勤奋”,只有完成那些让你感到需要思考的目标才是“真勤奋”。当然不要矫枉过正,设置的目标不能太高,至少是那种你需要“踮脚”才能够得着的任务。学习的东西要立即进行检测,任何不以输出为目的努力都是在耍流氓。将需要做的事最简化,不要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以及形式主义,请直接开始
讲究科学
解决问题时,有一个暂时存放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记忆系统,叫“工作记忆”,它的容量是有限的。工作记忆的信息越多,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
不要过于担忧结果,忧郁会占用工作记忆的容量,请将有限的容量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
思考问题时不要去想其它的问题,而是专心的去做眼前的问题,减少外来干扰
太完美主义是不好的现象,应该先测试,然后再改善
如果站在计算机的角度,就是这样的:
- 工作记忆 = 运行内存
- 过于担忧 = 内存溢出
- 超常发挥 = 垃圾回收
- 有效学习 = 系统优化
记忆的本质
记忆是一个”多存储器模型“,信息->感官存储器->短时存储器->长期存储器
- 信息是通过视听触接收到的
- 当觉得信息重要就会存储到感官存储器,存储时间非常短,不到一秒钟
- 当感官存储器中的信息重要时就会存储到短时存储器中,容量很小,时间大约二十秒
- 当觉得信息非常重要时,这由海马体决定,会将信息存储到长期存储器,理论上可以永久保存,但可能被遗忘掉
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形容一个人遗忘不是均匀的,当没有复习的时候,信息的留存率会越来越低,所以不要等信息忘光了才进行复习,而是间隔一段时间重新复习,这样就可以提高留存率
记忆有很多方法:
- 情景记忆法
- 宫殿记忆法
- 关联法
我个人更推荐关联法,将一个信息和已知的信息进行连接,把新的东西放到已经知道东西的网上,而不是一个点的单独记忆。最初的时候不要追求细节,而是要把握整体的感觉
专注力
不要将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,而是要主动去互动,变成一个参与者,带着问题自然能够使人更加专注。专注力只有两块,一是专注一件事的时长,二是在走神后重新让自己专注的能力,后者更为重要。所谓的专注力是一种训练过程,也就是“走神 - 重新专注 - 走神 - 重新专注”的过程中训练而来
实现闭环
“闭环”是一个重要的思维,指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,其中的某些反馈会促使自己再次从头做到尾,对于知识的复习来说可以容许一定程度的遗忘,但是要在自己稍做努力的情况下去重温,效果是最好的
连点成线
刚开始对知识点的记忆只是一种短时记忆,要想记得快记得久,就必须加工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。长时记忆没有容量限制,时间也更加长久
加工即对知识点进行处理,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它们,之所以高效是因为自身非常熟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,当然重新组织语言可能太麻烦且浪费时间,但是机械复述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,而精细复述是主动的,这使得自己主动去思考,去输出,对于学习来说,主动这一点非常关键
而精细复述并不需要逻辑特别清晰,只需要将核心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,记忆的一大诀窍就是记少不记多,然后由少记多,记最核心的东西,连点成线,自然就变多了
大脑并不擅长记忆无意义的东西,往往会记住最深刻的东西,所以要将一些无意义的东西进行加工,并建立一些联系,形成结构。只需要记住一些关键字,以此联系更多关键字,然后便可以串联更多内容
按图索骥
对于阅读来说,丰富的知识储备,是快速阅读的关键,因为只有对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,专业术语等等有了全面的了解,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,不纠结字面意思,而是快速理解和往后推进
快速阅读的另一个关键是跳过那些不重要的内容,但是不适用那些专业课的内容,只是用于需要快速提升认知的内容
在读过的书中,如果没有用到,那就会忘记,相当于没读过,只有用到了的,才算真正的读过。因此阅读的,需要做的不是透彻的理解和记忆,而是发现更有价值的内容,并留下回顾的线索就行了
扩展阅读,踏入全新领域
快速入门新领域,首先要掌握整体的感觉,也就是入门,找一些综述性的东西去认识,视图寻找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是谁,解决什么问题,以什么样的思维去解决,重要的是对这个领域的宏观感受和认知,而不是先追究细节
最好重复学习一些知识,当学习了更多知识后,再进行重新学习的时候会相互印证,之前的很多疑惑会得到很多解答
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,多进行扩展阅读,可以打开新的思路、触发灵感、学到思考的底层逻辑,知道如何去分析问题,如何得到结论,对于事实性的知识,与其答得正确,不如答得与众不同
先完成后完美
先去抓核心、抓重点、先去完成,之后再去考虑完美,这是高效完成任务的重要诀窍,一定要允许自己写出垃圾,否则连垃圾都写不出来,没有人能够绕过写出垃圾这条路
先学会走,才能学会跑,最重要的是,在刚知道怎么走的时候,就要迈出步子,要立即看到成果,才能有信心继续下去
干掉拖延症
一般来说,在做事情之前,总是希望找到充分的理由和动力,说服自己去做,“说服”是绕不过去的第一步,通常容易失败,真正累的的,是想一件事的时间,比真正做这件事的时间多,而且是多得多,大多数障碍都是自己在无形中设置的
要稍微走在计划前面,才能留下偷懒的时间和空间,当拥有不做事的权力时,才会愿意追求主动做事,如果一个任务过于艰难,可以去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,把困难的任务拖延一下,迅速的解决掉简单的任务
不自律不等于控制力不足
真正的自律从来都是从“不自律”的念头中去约束自己,而不是所谓的早起早睡,也不是每天学满 12 个小时。在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,总是需要在自律和放纵之间做出选择,这个时候总以为自己在痛苦和快乐之间进行选择,既然这样,谁愿意选择痛苦呢?在长远的快乐与眼下的快乐相比,大脑更容易倾向选择眼下的快乐。于是面对诱惑时,其实不是在痛苦和快乐之间选择,而是在一种痛苦和另一种痛苦中进行选择
在某些固定的时间内放弃自律,反而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,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自我管理,过时不候,剩下的时间,绝对不允许自律,一定要玩,一定要大吃大喝,结果反而更加自律
并不存在某种纯粹的自律,一切自律的前提都有一个隐形的外部约束,考试担心时间不足,考不好,“考试”就是外部约束,也叫“他律”,是一种强制性的外部约束,相较于自律来说,他律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刻,推动自己进入正规。都是普通人,必然存在情绪糟糕、意志力不足的时候,此时的自律常常是失效的,正所谓自律的人不会一直自律,而是每天和不自律的想法作斗争,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。而他律会让自己无论如何都必须去做的约束
自律当然重要,如果能够在自律的同时找到他律,让自己被外部约束强制推动,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,全面提升自己的执行力
很多不自律,并不是约束力不足,而是过的太难受了,生而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没有满足,哪来的精力去自律呢?因此在自律之余,有时候可以从“我应该”和“我不该”的思维中跳出来,关注自己真正的感受
每天应该以一个简单的事情来推动自己进入正确的轨道,接下来才不会付出额外的努力进入状态,因此可以保持这个惯性继续下去,在开始后应该把事情连续的做完,可以休息和吃饭,但不能是其它的,因为当处于一个惯性后,就更加倾向这个惯性,要回到正确的惯性需要付出另外的力,这非常得不偿失
并不需要什么标准来约束自己,一定是轻松的,有趣的,也对自己有提升的事情来安排自己
没有环境就创造环境
以为进了图书馆、自习室学习就是在学习吗?并不是这样,有一种“表演型学习”的心理可能没有察觉,因为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,或者有旁观者时,效率会有一定的提高,存在一种社会助长的效应,而出于个人印象管理的需求,自己会扮演认真努力的形象,由于社会认同的需求,会参照别人的做法,来决定自己的行为
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,需要从环境中获得一定量的信息,有足够的信息才能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,从而避免乱想去认真的学习和工作
手机本无罪,意识才有罪
互联网发展至今,手机充满了大量的信息,由于人的猎奇心理,会不断地吸引着点击下去,那么就很难停下来了,虽然看似是人的问题,但实际上是情境的问题,与其控制自己,不如控制环境,要想让自己不沉迷手机,所谓的自制力,上进心等等,其实都没什么卵用,在物理上隔绝手机,让自身无法接触它才是最有效的办法,并且拒绝一些低级娱乐方式,让快感变成成就感
如果必须使用手机做一些正事,中途忍不住想玩一些其它的东西,不要立即打开其它 APP,而是想一下自己应该干什么,这会让自己的状态从“无意识”转为“有意识”,因此会更加容易停下来
在大多数情况下,越是有紧急的任务要完成,自己越忍不住自己去玩手机,这是因为在压力下,痛苦的大脑需要变得快乐一点,便会驱使自己寻找那些非常容易获得快乐的事情,比如玩手机、打游戏、吃东西等
在问题没有解决前,可以借助运动、阅读、听音乐、社交等方式来缓解压力。在真正的做了某些堕落的事后,越是自我批评,就越会是恶性循环,因此要学会自我谅解,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变
定时定量的计划
计划并不是用来束缚自己的,而是要让自己清楚完成计划中的进度,让计划成为可衡量的,包括具体的任务,时间,频率。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,怎么做以及做到怎样,计划必须是具体的,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以及遥不可及的
不要制定一些“倒数日”思维的计划,由于这种通常是长期的计划,有繁琐的条条框框,会让自己觉得特别沉重,并且遥遥无期,然后开始抗拒,因为他剥夺了自由
只需制定今天的计划,明天的事明天再说,无论今天的表现如何,都不应该影响明天,因此可以在新的一天重整旗鼓,对于一些长远的计划,只需要知道大致的方向和内容就好了,根本不需要很详细,今天的计划可以为明天以及以后的计划做出参考,因此可以进一步的制定计划,甚至做出优化,允许偶尔性的拖延,防止系统奔溃
因为压根不需要考虑今天之后是否需要努力,就便没有了压力感,因此自由感是保证的,这更利于以后的发挥
最重要的是改变所谓的“我要从某天开始怎样怎样”、“我要努力多久”的“倒数日”思维,从中挣扎出来,只管“今天要做什么”,并且尽力完成
计划只是计划
在执行计划的时候,总是期望事情按照自己所想象的方向发展,按照理想的速度去做完。但是自己的事情都是不确定的,充满变数的存在,事情应该花多少时间,就应该花多少时间,而不是想让它花多少时间,它就只能花多少时间
计划本身只是一种工具,是一种手段,是为自己服务的,保证自身在什么时间段,该做什么事情,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做,不要将计划搞反了,它并不是目的本身
任何人指定的计划,都不可能严丝合缝的执行,因为每件任务,都有不确定的因素,都只能在过程中,由自身与它之间相互作用,共同决定推进的速度
如果想要做到高专注的完成任务,不要预先制定特别周密的计划,而是要求大致知道自己要做哪些事情,并且理清大致的顺序,然后开始一件一件专注的去完成
目标分解
一边 10000 字的文章,和写 10 个 1000 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,不管多长多远的目标都可以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去完成,这不仅让心情放松了,身体也不会觉得累,并且带来了解放感。专注那个看得到的目标时,压力是非常小的,因此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去完成,在完成这个小目标那一瞬间,又给予了解脱和放松的感觉,进而可以继续奔赴下一个小目标
专注眼前的小目标,不断给自己正反馈,会提高做事的效率,并且让自己能够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坚持下去
一张一弛,劳逸结合
长时间的高效学习,应该秉持短跑的观点,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,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的恢复都是不好的
不断地交换大脑,散步、听音乐、午休,聊天都是恢复精力的好方法,持续的学习意味着持续处于压力下,不管身心层面皆是如此
有时候尽力的去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时,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,这种时候暂停对这个问题的探索,就可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,这就是一种“酝酿效应”
休息对于创造力、灵感和高效解决问题是不可缺的,长时间的高效学习,应该学会在“专注模式”和“发散模式”之间切换,休息是有必要的投资,有助于更高效的学习
有学也要有习
与看重聪明的人相比,看重努力的人,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,这是因为重视聪明是固定思维,而重视努力是一种成长思维,因为它们可以认为能掌控自己的成功,相信现状是可以改变的,能力是可以提升的,如果事情没有完成,那就说明自己不够努力,所以不会轻易的放弃
环境对智商有很大的影响,高效的刻意练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,刻意练习有四个原则:
- 目标明确
- 做事需要极其专注
- 需要及时看到反馈,并进行调整
- 走出舒适区
对于学习来说,做到理解并且会用是一回事,但熟练是另一回事,只有通过练习做到熟练,才能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事情,这就意味着做题的速度更快、准确度更高
- 我听到的我会忘记
- 我看到的我能记住
- 只有我做过的我才能理解
拒绝寻找更好的方法
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各种各样的方法论层出不穷,似乎陷入了追寻干货的焦虑,但最终发现都用处不大,这是因为方法论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
并不是说很重要,而是只应该把 1% 的时间花在寻求方法上面,剩下的时间都应该去将方法落实为自己的行动
如果花了半个小时就学会了很厉害的诀窍,之后就不应该执着于寻找更多类似的方法,甚至纠结于孰优孰劣,需要做的只有去付出时间实践,真正理解并学会应用,这就足够了
适当的做一下减法
生活可能压的喘不过气,为了简单,快乐的过好每一天,就应该适当的丢掉一些选择,拥有更多剩余的空间,比如:
- 减少无意义的聚会
- 拉黑经常无病呻吟,负能量爆棚的人
- 删除 QQ、微信毫无关联的陌生联系人
- 卸载一个月都没有使用的手机 app
- 丢掉不会再看的书、资源干货
- 丢掉别人的看法
- 精简目标,目标单一更容易实现
- 减少对他人的承诺
- 简化知识
具有自我迭代的思维
迭代是在重复过程中快速改善、消除已经发现的瑕疵和毛病,并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,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,每一次迭代都会将得到的结果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
比如每次投完篮球之后,根据篮球的飞行轨迹,调整下次投篮的力度和角度,就是运用了迭代思想
从中得出迭代的核心要素就是:尝试,反馈、优化、重复、逼进
很多人有完美主义的倾向,做事情总想着要一切准备齐全了才动手去做,对于重大事项可以多做准备,可是对于日常的学习工作,边学边做,是更好的策略。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只会妨碍我们的执行力,让我们停留在“空想家”的层面
对于个人而言,最重要的是实现认知的迭代。如果把人也看成一个机器,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最底层的操作系统,同样的硬件水平,因为操作系统的不同,性能会有天差地别的区别
又不是不能抄
众所周知,抄不是一个好现象,尤其是对学生来说,抄会将一个人从主动变成被动,独立思考能力薄弱
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亲力而为的,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对于一些东西,是可以抄袭的,先初略大概,随后反复咀嚼,这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办法
精准输入,深度消化,多元输出
无论什么知识,技能,都离不开:输入,消化,输入这三步
输入知识时,一定要追求精准,即用什么学什么,绝对不做无用之功,通过更短的时间,更少的投入,达到更好的结果,因此需要培养倒推思维,先明确学习目标,根据这个目标来倒推具体怎么做,如何做,追求最高的效率
消化知识时,要有一定的心态准备,必须无条件自信能够拿下这些知识,要学会精准自查,坦诚相待,揪出自身的漏洞,集中发力拿下
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,一般来说输出知识的层级有四层:
- 表达性输出 - 讲述
- 解题型输出 - 刷题
- 考试输入 - 应对考试
- 利用知识做事 - 解决实际问题
在表达性输出中,最常见的办法是使用”费曼学习法“,将所学的表达出来,主要有讲给别人听,说给自己听,写出来,接受反馈并逐渐优化输出
解题型输出时最常见的输出方式,主要在学生阶段,对于做题而言,要有效刷题,不断地突破舒适区,刷自己都会的是没有提升的,刷自己不会的会打击自信,所以要刷那种”跳起来能够到“经过努力能做出来的题目提高
考试输出也是最常见的输出方式,但每种考试都有特性,肯定也存在共性,一次考试中,出题人,评卷人和考生是一个三角关系,所以,拥有出题人的思维,有很强的得分技巧就是得到高分的前提
利用只是做事要利用”33原则“,第一个 3,就是至少用 3 次知识,这回很快的掌握所学的东西。第二个 3 是举一反三,问题都是不一样的,将一个方法,应用到很多领域,很多高手都能做到这一点
单核工作法
已经开始的任务会无条件地占据我们每天的所思所想,直到被完成或删除
多任务切换不仅会拖慢速度,而且注定会耗尽大脑能量
我们应该负起区分优先级的责任,选出现在头号重要的事来做。因为会不断有各种事情出现在我们脑海中,值得做的事数不清
经常休息、好好睡觉、锻炼身体、吃得健康——我们必须在这些事情上进行投资,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稳步前进
我们的方法必须适应环境;要根据自己最新的个人经验,一点一点调整。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
- “开始做”会让我们想要做完
- 多任务会降低速度,消耗能量
- 我们有责任按照重要性而非紧急度排列任务优先级
- 休息、睡眠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可持续步伐所必需的
- 拥抱变化、持续改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。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,我们就有了提高生产力的单核工作法
重要任务是贡献于长期目标的,紧急任务则要求人们立刻注意。我们在处理重要任务的时候是主动响应,而在紧急任务上是被动应付。把紧急任务排在重要任务之前,也被称为救火行为。花在紧急事情上的时间越多,紧急工作就会堆积得越高。那些本来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也会变成紧急任务
单核工作法的节奏,每个半点和整点的小信号,提醒重新评估优先级
优先级排列不清晰是高效工作的主要威胁之一,必须学会定期删除待办清单中的任务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应该切断任务来源。某些任务来源只会产生一些我们永远也不会去做的任务
- 忙碌谬论是一种迷信,认为手上的事情越多,人就越有价值。如果预先把日程表填得满满的,预料之外出现的重要任务就无法得到处理,你反而更容易成为其他人的瓶颈
- 快捷清单包含当前最重要的 5 项任务。每天早晨把它们写在一张纸上。如果还要添加更多的任务,必须去掉原有的——要么完成一项、要么直接删掉一项
- 本周目的把你的专注点放在“为什么”上。在这一周,你最想取得什么进展、得到什么收获、产出什么成果?把首要目的写入一张索引卡片,贴在工作间隔板上。每当迷茫的时候,本周目的可以提醒你
- 集草器清单收集一些未排序的任务和想法,都是你没有拒绝、但也不会马上做的事情。表格中的每项任务应该包括“目标、利益关系人、进入清单的日期”这三项属性
- 除草是删掉集草器清单里的内容,每个星期都要做。除草是一项必要工作,以便保持清单可读、及时、可靠。你随时都可以根据需要在集草器清单里增加内容,但应该每周做一次批量清理
参考资料
- 微动力
- 自控力
- 极简学习法